那个世界知名的设计公司frog,在中国是怎样一种状态?
这已经是设计公司 frog 在中国的第 9 个年头了。他们搬到了新的办公室,在 9 月某星期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晚上举办了周年庆,邀请朋友来 high 了一把。 frog 上海工作室的设计副总裁总结了这 9 年来的发展,大家拿着美味的小吃聚在一起聊天,各种游戏环节被安排的办公室的各个角落。设计癖也受邀来到他们的办公新址,参加了这场有趣的周年庆。
除了在 T 恤上印制 logo 的游戏,现场还可以接触到科技资讯里出现的 frog 那些神奇的产品,比如可以帮助减轻病人痛苦的 VR 眼镜和游戏,frog 获得了 IDEA 银奖的儿童玩具 Yibu,一辆以装了传感器的老式凤凰自行车为设备的 VR 游戏,还有一台自己的组装的 CNC 切割机不断切出形状为「九」的周年礼物。虽然不是日常工作环境,但是 frog 活跃的基因却可以一览无余。
frog 上海工作室办公室
前一段时间获得 IDEA 银奖的儿童玩具 Yibu 就是有 frog 上海工作室开发的,看 frog 周年庆的架势,似乎不难理解他们上海工作室的设计副总裁为什么说这个工作室「总是对『数据』抱有迷之热爱」。圆嘟嘟的造型、高矮胖瘦的搭配、鲜亮的颜色、让人想要亲近的木质,这款基于传感技术同时可以和 iPad 游戏连接的玩具,似乎一半都是按照打磨家具的标准去制作,在交互设计上面也下了不少功夫,而在「智能」和「技术」上却只能算入门级别。这样的设计侧面体现了作为世界设计公司的 frog 对于技术、设计与人的关系的理解。
frog 资深技术员 Paul Adams 介绍传感技术在 Yibu 中的应用
frog 1969 年成立于德国,10 年后将总部搬到了美国旧金山。现在,frog 已经是全球知名的设计与战略咨询公司,在全球拥有包括伦敦、西雅图、阿姆斯特丹、上海等工作室。frog 上海工作室成立于 2007 年,那时候北京奥运会在即,frog 的「老朋友」通用电气(GE)委托他们在中国做调研,借着这个契机,他们在上海成立了工作室。
虽然是国际顶尖的设计公司,frog 在中国的进程也不是毫无阻力。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有三到四个设计师,2008 年的时候,frog 上海的人数达到了 17 人,而 9 年之后,他们的整个团队大约稳定在了 45 个人左右。上海工作室的职能,也由辐射整个亚太,变成了中国地区。
三个月前的 IxDC 上,设计癖曾与上海工作室的创意总监 Franco Papeschi 和高级交互设计师肖又歌了解了 frog 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现在设计癖与 frog 上海工作室的设计副总裁 Rainer Wessler 聊了一下,看看 frog 在中国,都经历了什么。
frog 上海工作室设计副总裁 Rainer Wessler
设计癖:作为一家西方公司,frog 刚刚进入中国时,在本土化方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Rainer Wessler:是的,和很多国际公司进入中国时一样,我们也存在本土化问题。作为国际公司,我们的交流方式和中国客户的交流方式是很不同的。作为一家美国式管理的设计公司,我们对项目在整体的规划和参与方面是非常深度和严格的。简单来说,「合同」这个东西很重要;但是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关系」和「握手」比合同的意义来得更大。你们决定合作了,就算是谈妥了。这种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使我们刚开始时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适应,我们也在寻找一种平衡,毕竟大家也知道我们不是一家中国公司。找到平衡很重要,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本土化的程度的把握,你到底需要怎样程度的本土化、怎样程度的国际化。因为客户找到我们,因为我们既能提供国际化的质量和视角,同时又能发掘当地的真实情况和需求。
设计研究员宋崇蓓为参加活动的嘉宾介绍可以减轻烧伤病人疼痛的 VR 游戏
设计癖:那你们是如何与一个公司合作的呢?
Rainer Wessler:为了避免不定因素,我们倾向于长期灌溉、慢慢培养一段稳定的、相互信任关系,而不是像激素快速催熟的水果那样。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是进行为期两到三天的内容十分集中紧凑的讨论会(Workshop)。这种讨论会是在我们与客户之间进行的,在他们与我们正式开始进行合作之前。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我们会一直和客户在一起,规划出我们合作可以做怎样的事情,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合作去解决的。
我们也会非常诚实地讲出我们接下来合作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们我们这样做可能根本就是行不通的。我们这样来处理关系,面对潜在的冲突,把一切可能的问题在第一时间摆在桌面上讨论,同时看看可以怎样合作。这种方式呈现出的结果出奇地好。
我们的其中一个客户友邦保险(AIA)就曾经专门来到上海。在 3 天的时间里,我们向他们解释我们的方法论,听取他们的战略报告,规划出那些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这对创造一段透明且坚定的关系帮助很大,这种讨论会值得我们投入去做,会把将来遇到的问题讲得很清楚。目前我们已经沿用这个方法跟国内的制造商进行来沟通。
工作中的 CNC 机器
设计癖:frog 上海工作室至今为止的发展有哪几个重要阶段?
Rainer Wessler:确实有几个时间点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在 frog 上海工作室成立大约一年半的时候来到这里,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很多「回头客」,那时候很多人来想要「尝试」frog。当他们和我们合作一次之后,他们会告诉自己的团队「学着点 frog 」。那时候我们的生意还算可以,但是因为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还不是十分稳定。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客户建立起长久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设计是真正可以改变公司组织结构的。
当我们开始和 DBS(星展银行)那些公司合作的时候,我们开始建立那种长达年余的关系。和他们的合作不只是「设计」某个东西,更主要的精力是放在改变公司架构上。拿 DBS 来说,那时候他们还是一个相当传统的银行。他们非常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完成一个变革,变成一个偏向于网络化的企业,也就意味着有更好的数字化呈现。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有一个漂亮的网页,而是帮助他们内部建立一种能力,能让这个系统长久运行,并且保持更新。对我来说,这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和公司保持长久的,三到四年的长久和稳定的关系了。
从人员搭建的角度来讲,当基本的团队搭建好之后,将设计师和技术人员都搭建好之后,我们开始能够提供更多经典的设计案例。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点就是,当我们开始在亚太地区建立更多的分部的时候,每个地区就可以更加专注。这可以让我们的项目团队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同时,可以让我们的团队成员一步一步有节奏地成长。
Yibu 玩具介绍视频
设计癖:前段时间获得 IDEA 银奖的 Yibu 是上海工作室开发的,Yibu 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
Rainer Wessler:我们上海工作室,对数据一直抱有迷之激情。对于「用数据做什么」,「怎样改变行为、文化」尤其感兴趣。现在很多人用传感器和数据来记录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步行、有没有足够的睡眠,但这些都没有利用数据去塑造新的行为习惯。我们希望传感器不只用来记录数据,而是来讲述故事。
在这款游戏里,孩子通过改变现实中的环境,来控制游戏里的场景。所以,在这里,数据创造了一个新的叙述方式,传感器其实可以被用来改变(游戏里的)世界,塑造了新的行为习惯。我们希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到真实环境中相距很远的其他生物。
另一点就是,Yibu 很稳定、很容易上手,没有按钮,不用连接。里面用的传感技术基本是入门级的,很多其他产品都可以用,但设计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木质外观的使用,颜色、形状、形象符号上的表达,如何能够和 iPad 简易地连接。所以特别的地方在于完全针对 Yibu 这款玩具目的的设计。
frog 资深系统解决方案架构师 Alan Stafford 用 Yibu 概念设计中的传感技术开发了飞行自行车的游戏场景
设计癖:你怎么看待中国设计市场的成长?
Rainer Wessler:中国的设计市场这几年一直在成长。这一代人里面,有很多优秀又自信的设计师涌现。但是很大的限制因素是不怎么样的管理机制和方法。我觉得很多中国的大公司,特别希望做出具有好设计的产品,但他们的管理方式其实不太能留住好设计师。
比如,他们没有首席设计官(Chief Design Officer)或者首席创意官(Chief Creative Officer)。所以在很多传统的公司里,设计人才在董事会没什么决策权,很多关于创意的决策其实是 CEO 或者 COO(Chief Operating Officer)来做。但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并不太明白自己的决策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愿意冒什么险,所以做决策的时候都喜欢规避风险,导致最后出来的产品一般般,然后他们就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们也很疏远设计师,然后大概半年一年,设计人才就会因为受不了而离开公司。
目前中国设计行业在国际上的声誉还是比较缺乏创见的,我认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因为我在中国看到很多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师应该在决策层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好地表达自己。
办公室摆放着 frog 为苹果设计那款经典的电脑
设计癖:frog 上海工作室对 frog 其他工作室有没有什么影响?
Rainer Wessler:第一,我们告诉了有西方基因的 frog,不是所以地方都像硅谷一样工作。中国有完全不同的问题、需求、态度。第二,在中国工作使我们不得不一直思考在不同的文化中,frog 是什么、是怎样的品牌、应该怎样工作,这种思考让我们对一切新东西都有所准备,也更开放、更务实。这让我们更加擅长在南亚地区、南美这些新兴市场做调研,更加能切身体会当地市场的需求。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这里的员工平均年龄都偏年轻,所以他们的职业道路也更广,他们更加愿意去扩充自己的技能。很有趣的是,我们这里的一个设计师其实是一个技术员,一个技术员其实本来是个设计师,这种人员配置能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合作,氛围也更活泼。
frog 技术专员 Saurabh Datta 正在演示他自己组装的 CNC 机器
设计癖:你之前在一个设计峰会上阐述了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也说了你对山寨十分感兴趣。你怎么看待山寨?
Rainer Wessler:山寨一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山寨手机制造商的发展策略跟品牌手机完全不同。在很多小城市乡村地区,人们对智能机的理解还停留在大触摸屏,需求自然跟大城市完全不同。很多当地制造商很聪明,他们买外壳,买过时的零件,自己组装出很多不同的型号,每年能有100 多款,还有备有可替换的零部件。然后他们告诉零售商,「这个手机就是为你组装的,保证方圆 50km 内没有人卖得跟你一样」。
「你可以自己定价,自己看着推广销售,坏了我给你免费换新的」。他们给零售商强大的后盾,因为他们清楚,入门级用户的购买 70% 来自那些零售商。所以他们刺激零售商,给他们很好的模型和可选择的情况。因为决定销售额的是当地的购买习惯,而是手机质量,他们心里清楚得很,但是国际大牌不明白。所以当地杂牌手机卖 1000 快,三星卖 5000 块,但是他们的利润其实比三星大。
所以看你怎么看待「创新」?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个新的产品,就意味着有创新。但在中国,很多创新是「怎样创新地去卖」。山寨与零售商紧密合作的商业模式,就是非常颠覆销售的销售模式,这让人惊叹。小米的销售模式也非常惊艳,他们能让人看到实物之前就心甘情愿地付款,数量如此庞大的粉丝群居然自愿给钱让他们从零开发一个全新的原型机。这在世界范围内的手机制造行业里都是前无古人的。
执行实现方面,山寨也非常厉害。很多公司说,「我们要花三五年来创造一个颠覆市场的产品」,但是山寨可以每个月就更新一次产品,来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因为不正规,他们也不用理会一些政府审核、条例法规,完全按市场需求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才是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和来宾交谈的 Rainer Wessler
设计癖:这些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对你们的客户有什么帮助?
Rainer Wessler: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市场,不要低估中国市场的复杂性。看起来混乱,不代表真的无规律可循,无可借鉴。你在这个地方,你得了解当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才能更好地帮助客户。
设计癖:怎样帮助你的客户去打败山寨?
Rainer Wessler:讲实话,没办法「打败」他们,因为你永远没有办法这么接近零售商,接近当地环境。但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客户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发力点在哪里,前期调研,然后进行仔细地评估,什么是应该做的。
设计癖:frog 上海工作室在未来的 5 年内有什么发展规划吗?
Rainer Wessler:每一天都变得更好吧(笑)。我们最近设计的东西也在改变,我们这些年设计了很多汽车内部相关的项目、可穿戴设备、网站等。在国际上,设计已经进入到决策层,在中国将来也会如此。很多企业都把设计的位置放得更重,会设立首席设计官创意官之类的。这说明设计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比起设计具体的产品,设计开始用来塑造和改变商业本身。所以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来找我们搭建企业,现在就有一个美国客户让我们帮着建立公司。
frog 上海工作室成员
海尔现在也在做这种事,把员工分出去,让他们自己成立小组。这个小组相当于一个新公司,需要开发、设计、营销自己的东西,自负盈亏。这种目的性、行动力强的小组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模式。因为中国的很多公司还是很在乎舆论,很久才能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把「人」从体制中分离出去。在这个趋势和变革中,frog 将会成为深度的参与者。最近有一个欧洲客户提要求说,「XX 就是我们想建立的那种公司,你能帮我们搭建一个吗?你们做好之后我们会买下来。」我觉得这设计在未来很可能是这样的。
同时,我们在这里看到很多 Transformation Design* 的概念。鉴于消费文化和科技越来越快地融入生活,用户需求升级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很多公司在奋力追赶。人们恨不得两周就想要一款新的智能手表,每次打开网页的时候都要看到新的信息,我们需要帮助公司变得迅速、可迭代,建造一个能够不断变化和升级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做这样的事情,虽然在中国还不是趋势,但是他们要开始着手了。
做一个 Transformation Design 的项目,就意味着非常深度的合作,不像一般的项目,他给你简报,你反一份答卷。你们会交换很多信息、每天一起工作,有时甚至组建一个新的团队。你会看到很多他们不好的一面、组织运行不良的一面。这绝对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有时候甚至很痛苦。
图片部分由 frog 上海工作室提供,部分来自设计癖拍摄;视频由 frog 上海工作室提供
*Transformation Design 这个概念,在中国还没有行业普遍认可的中文翻译名词,链接为维基百科释义,解释了 Transformation Design 的具体含义。
[poll id=”4362″]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设计癖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设计癖」,并给出设计癖原文链接,侵权必究。
你此刻的心情
-
118
-
5
-
1
-
2
-
0
全部评论(2)
解读经典 好文
良心文章,也聚焦到了当下中国的设计现状,又想起那篇关于匹克的文章,说实话真的很想看到跟多关于中国设计,关于当下设计,国际设计相关的文章,多点,再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