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坏毛病一次就上瘾,请各位建筑师慎重尝试
改任务书可真是件让人上瘾的事情啊~
文章转载自: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原创: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有文化的疯子,最可怕。
《敢死队2》
拆房:徐豪 张舒雅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设计界千古之谜:
为什么甲方大人们改方案改来改去总是又改回第一版呢?
您要是觉得第一版就不错何必浪费时间瞎折腾;您要是觉得不好为嘛最后又定了这版?
真相只有一个。
因为甲方这个负心人根本就不爱“改方案”,他们爱的只有——
改。
为什么爱“改”?
因为
上!瘾!啊!
一改就上瘾!
越改越上瘾,又爽又上瘾!
其实也不能怪甲方,“改上瘾“就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的本能+天性。
什么事儿自己干都费劲,改别人的多嗨皮——只动嘴不动手,只领功不负责:改好了是我英明,改不好是你无能。
所以,
小时候家长给你改毛病,
老师给你改作业;
长大了领导给你改文件,
甲方给你改方案
——实在混不好了,还有算命先生给你改名字。
那么,问题来了:
作为一个建筑师,能去改什么?
敲黑板,记好了:
改任务书啊!!!
以前咱们讲过好几个擅改甲方任务书成功上位的心机案例,可再有心机也得有机可乘:要么是甲方确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要么是周边确有闲置可建设的地方——
所以,改甲方任务书还有个好听的官方名称:建筑策划。
但你见过没事儿找事儿非要硬改人家任务书的吗?
下面这位爷就是。
只能说,改任务书真的真的会上瘾啊~
这位爷不能算是惯犯,
应该说是祖宗!
现在敢改甲方用地、改任务要求的十个有九个都是跟他学的。
你猜对了,就是
库哈斯。
那天,天气晴朗。
OMA参加了一个竞赛,来自西班牙的甲方要在科尔多瓦建设一个会议中心。主要功能就是商业、会议、酒店、剧院等常规配置。项目用地选在城区外一个纯天然的小岛上。
但这个岛可不是荒岛求生的岛,而是琼岛寻宝的岛。
从岛上隔河而望,四周全是名胜古迹:博物馆、清真寺、教堂、广场、凯旋门应有尽有,还有三座桥与老城区相连,交通也十分便利。
在如此风景交通俱佳又闹中取静的地方,盖个会议中心不是正好吗?
那是你的想法。
库爷不这么想,不改任务书浑身不得劲。二话不说,直接向甲方表示:
你这个场地不好,我给你换一个吧。
OMA提出把场地换在更显眼、更能被老城区看见的小岛的上端。
甲方微微一笑:
你想多了~那里是公园绿地,不能建设。
但绿地就能挡住库爷改用地的倔强吗?
你也想多了。
OMA继续表示:
绿地和原基地之间还有个缝儿,可以用来建设。
甲方都惊呆了,没听说库哈斯最近脑子出问题了呀~
OMA还在振振有词:你看这个新用地啊,它就是个缝儿,不但面积远远小于原场地,而且几乎不会占用任何土地资源。这样你既盖了会议中心,又白白赚取了原有地皮来搞开发。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空手套白狼吗?
不同意的是傻子。
甲方马上表示:
只要你能在这个缝儿里捣鼓出个会议中心,就同意你换场地。
好了,皮球又踢给OMA了。
这个新场地长370米,宽——25米。
真的就是个缝儿。
按照功能面积拉起体量后,就会发现这个缝儿变成了
一根棍。
而且还是个挡住了路的棍子。
所以,先从底部挖出通道,不能影响原有的道路交通。
不但挡路,还挡风。
由于体块尺度过于巨大,把从河上吹来的风给挡的严严实实,基本完全破坏了周边的风环境。
怎么办?切成几块吗?
切是肯定要切的,
问题是横着切还是竖着切。
正常人肯定想竖着切,变成几个小楼问题就简单了。
库哈斯的脑回路要是这么正常就不是你大爷了。
别忘了,库爷写过一本书就叫《S, M, L, XL 》。人家追求的就是XL特大号,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一个建筑足够大,那么ta就天然是地标,所有细节、比例、尺度、构成等等建筑传统命题就都没用了。
所以,好不容易搞出来个XL号的建筑,怎么舍得再切成几段?
于是就只能在横向上切出一个巨大的通风平台。
当然,官宣是“观景平台“。
但不管再怎么想XL都是主观意识,过长的形体会造成建筑不均匀沉降才是客观事实。
因此结构不得不从中间断开,并用楼梯相连,将变形缝、沉降缝等隐于其中。
至此,基本形体就已经确立了。
打起精神,万里长征才走出家门口。
下一步进入功能分区环节。
体块进深只有25m,对于商业、餐饮、住宿、会议等功能来说没多大问题。可是,这个建筑里还有个部分叫——
剧院。
而且不是1个,是3个!
有办法吗?
没办法。
除非找哆啦a梦去借仙女棒,变大变小变漂亮。
好在新基地的右侧紧邻原场地,只能借用一块来外挂剧院了。
既然是借,那就是借的越少越好。
不然你当初信誓旦旦改场地,现在又来占用原场地,还要face不要啊~
但具体借了多少,我们后面再说。
OMA的看家本领是功能重组。
这次依然不按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划分空间,而是按照两大使用人群——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把整个建筑分为三部分。
由于剧场部分借用原场地只能布置在东侧,所以东侧就给当地人使用;西侧留给游客,中间通过二者混合使用的部分自然过渡。
然后将商业部分主要放置于首层和地下一层,保证最大沿街面;住宿部分比较安静,置于顶部;餐饮作为服务空间布置在二者中间。
主要为当地事务服务的会议和剧院就放在体块的另一侧,设备间与停车场都放在地面以下。
先说剧场。
任务书一共要求了3个剧场:1个1500座的大剧场,1个600座的小剧场以及1个500座的开放剧场。
前面说了,借人家的地最好越少越好。
划重点:
OMA发明了一种新的剧场组合方式:
1+1+1=6
由于单个剧场的使用频率不高,OMA将三个剧场的舞台相对而放,提高效率的同时得到了六个剧场的效果。
这种组合方式OMA后来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设计中再次使用,并且已经顺利建成了。
把剧场组合体置入建筑体量就可以揭开谜底了:
OMA最终只借用了原场地一个1500座剧院的面积。
并且由于三个剧场集中布置,为避免使用时人流量过大疏散不开,还把大剧场的体块沿座位斜向削减,底层架空,留出疏散广场。
这样从名义上,就基本没有占用原场地的地上面积
——只是占用了点上空。
简直不要太机智~
再加入化妆间与疏散平台↓
沿座位升起角度构建完整体块,并加入结构柱↓
至此,剧场的基本形式也确定了。
接下来解决具体的疏散问题。
出口一:从舞台底部疏散至地面↓
再说那条370米长的通风口。
哦不,是观景平台。
但其实观景平台听起来也不太洋气啦~而且这个平台的距离也太长了吧,和条大马路似的。
那就直接设计成马路吧。
于是“观景平台”再次升级成——
空中街道。
这听起来就很高大上了。
A) 引入人流
在主要人流来向加入大直跑楼梯。
B) 设置景观
光有人不行,还必须有得看,有得待,才能有人气。
因此,OMA进一步在“街道“上设计了三大景观节点。
Ⅰ.交点放大
在平台与剧场的交接处结合剧场做放大处理。
C) 组织交通
也就是提高空中街道的连通性。
首先是酒店部分。在朝向大清真寺的方向上加入经过酒店,连接空中街道和屋顶平台的直跑楼梯。
在餐饮部分加入楼梯直接与空中街道相连。
会议部分不但加入一挂楼梯直接到达空中街道;
再往按疏散要求的距离间隔,加入交通核:
除此之外,OMA还特意附送了一条旅游路线策划,并且新设计了一座桥,把自己的建筑作为景点安插在旅游环线里头。
你此刻的心情
-
29
-
1
-
1
-
14
-
0
版权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非设计癖的文章,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站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