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世界”有多抽象?这个圈粉百万的德国大叔,脑洞太大了~
这个德国大叔,脑洞太大了~
文章转载自:小象爱设计
ID:xiaoxiangaisheji
编辑:捌条
图片与部分素材来自:www.christopniemann.com;
Instagram;《抽象:设计的艺术》纪录片
从《心灵奇旅》辅导员谈起
象友们好
最近有部很棒的电影叫《心灵奇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呢?
相比同一主创团队的作品《寻梦环游记》
这部影片用了更抽象的方式
讲述生生死死,人间喜悲。
△影片画面
影片中有许多角色形象
其中“辅导员”的形象
是被主创们形容为最难设计的角色
△影片画面
因为这些“辅导员”要传达出宇宙的无限复杂性
在搜寻了各种方法获取灵感后
最终从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得到启发
形成了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形象
在二维平面中呈现出多维感
不过今天我们先不探讨影片的内涵
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抽象为何?
或者把范围再缩小一些
设计上的抽象是什么?
我们想让一切变得更有血有肉
所以,有请今天这位德国大叔隆重登场~
Christoph Niemann
他是当今最红的插画家之一
《The New Yorker》的御用插画师
谷歌、爱马仕、凌美等大牌都是他的客户
迄今已工作30余年
是名圈粉百万的实力大叔
△Christoph的作品
一个用抽象亮出观点的人
通过简介你一定也知道Christoph这人很牛
但是他究竟牛在哪
他和“抽象”又有何关系呢?
Christoph曾在一档纪录片中说道
“抽象化,就是去除掉所有不重要的东西,亮出你的观点。”
当然,得出如此结论不是偶然
从小热爱绘画的Christoph出身可谓“根红苗正”
大学就读于德国斯图加特国家艺术学院
最初他是走超写实范
和如今抽象化的创作几乎南辕北辙
但人生机遇就是妙不可言
由于他的一位老师是个“抽象派”
认为完全不必把精力花费在抠细节上
深受老师的影响
毕业后的Christoph应聘上《纽约客》
在实习期间就开始显示出自己的才华
他对图形的理解和诠释
还有天马行空的脑洞创意
总能给人莫大惊喜
同事评价他: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插画超人,总是能够超越界限
说到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抽象的标尺
“The Abstract-O-Meter”
通过上图可以直观感受到
表达爱情的一箭穿心如果画的太写实
到达了标尺的最左端
血淋淋的心脏可能会恶心到大多数人
如果往另外一个方向走
没人认得出这是什么
所以我们必须在标尺上找到完美的一点
在这个例子中就是标尺的中间
而Christoph就很好的掌握了这种“尺度”
既能让人看出是个什么
又没有抠过多细节
一切只抽象为亮出自己的观点
重生,就要跳出舒适圈
但你以为Christoph一直在舒适圈内工作吗?
虽然他喜爱纽约的这份工作
但是因为时间上的不自由
还总被拉去“救火”
虽然作品质量深受好评
但这一切长期使得他压力过大
快节奏的纽约
好像一直在消耗自己的创造力
于是Christoph决定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在2008年,他与家人搬到柏林定居
成为了一名自由插画师
生活闲适下来的他宛如重生
开始用自己的绘画风格
重创生活中熟悉的场景
他开始在Instagram上
有目的地进行“每周草图计划”
这一计划即在每个星期天
随便找上一件物品
尝试触发与这件物品毫无关系的创作
长时间下来,Christoph不仅没有灵感变枯竭
反而脑子里的火花越来越多
而观看他“每周草图”的观众也越来越多
如今ins上已经超过百万追随者

跳出舒适圈后的Christoph
在自己最擅长的那个领域,仿佛重生了
灵光乍现的背后,是刻意练习
正如上文说到的每周草图计划
每一次灵光乍现的背后
都离不开大量的刻意练习
Christoph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必须练习,才能变得更好,每位运动员,每位音乐家,每天都在练习,那么艺术家又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的确,所有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得到的
一瞬之间的灵感创意
更无法支撑一个人一生的事业
背后是日常的无数积累
是不断的练习
是“没有理由偷懒”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你有哪些收获呢?
厉害的人已经在不断练习
不要偷懒
愿我们都成为优秀的“练习生”吧❤️
你此刻的心情
-
27
-
0
-
1
-
2
-
0
版权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非设计癖的文章,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站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