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后,《阿凡达:水之道》终于正式定档

6月前发布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黑白文娱
ID:heibaiwenyu
作者:宜超
版式:王威
编辑:卝生

包括《阿凡达·水之道》在内,“阿凡达”系列计划将有四部续集问世。卡梅隆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的系列化拍摄方式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当观众预先知道主人公将拥有“不死之身”、仍会出现在下一部系列电影中的时候,如何弥补单部作品中悲剧效果的丧失。不过,他乐观地认为拍摄续集让他拥有了“像一个小说家”那样去叙事的机会,悲剧和死亡话题仍然存在,只不过被拉伸到了一个更长的长度——带来挑战,也带来更多趣味性。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詹姆斯·卡梅隆所在的时间轴,可能真的是属于潘多拉星的。

他每次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节点,动辄都是以5-10年计,以至于当“阿凡达”系列第二部终于官宣(北美等地)定档后,人们会有些因时空交叠而带来的恍惚。一位北美的观众在官方预告片下留言:“我9岁的时候第一次看了《阿凡达》。现在,那种类似乡愁的感觉忽然回来,把我带回了2009年的闪光日子。”

奇不奇怪?这个被誉为代表“电影未来”的导演,却让自己的作品莫名成为了很多人与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世界再次发生连接的触点。

谁能想到?在“阿凡达”系列即将于13年后回归的今天,这部电影技术革新的代表作品,并未随已历经巨大变化的世界而改变既定的运行轨迹——“阿凡达”还是那个“阿凡达”,年近古稀的卡梅隆也仍埋首潘多拉,按照自己的频率,去接近和完成他的理想与使命。而卡梅隆的这种坚持,也让观众在当下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种难得的确定感——我们其实很爱看电影,我们很想在2022年底或者2023年某时的影院里,花上190分钟的时间观赏《阿凡达·水之道》。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01

一个需要现实锚点的技术派

电影的胶片时代宣告结束后,以詹姆斯·卡梅隆、丹尼斯·维伦纽瓦、克里斯托弗·诺兰等为代表的“技术派”导演,选择拥护和拥抱数字电影技术,并不遗余力地让技术的力量体现于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中。

维伦纽瓦说:“对于我来说,电影院就是用影像去写诗的地方,再通过这首诗去讲一个故事”——技术让他得以自如地运用镜头语言,来营造宏大的美学空间。而卡梅隆则致力于借助技术,更好地构建出被他称为迥异于日常生活的、一种基于观影体验的“见证(Bearing Witness)”——技术于他来说,是保证观众能切实获得这种体验的前提。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如果回到电影的本质,便可以将技术派导演们的主张归结如下:电影诞生之初,影像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而随着数字电影时代的来临,电影已经可以开始对人脑想象中的世界进行模拟,也就是说,技术赋予了想象力一个影像外化的窗口,让虚拟的环境有变真实、立体的可能。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卡梅隆之所以会被公认为抵达了某个“高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他在电影拍摄和制作技术的协助下,对虚拟世界的模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性、真实感,带来了一种“沉浸观影”。

人们说每一次看到卡梅隆,都像是在望向电影艺术的未来。卡梅隆确实走在了电影技术革新后的一种所谓的“必由之路”上,但往往有时,他的内驱力与情感动机会被“3D技术”“CGI”“动作捕捉技术”等耀眼的标签遮挡;事实上,他从未企图用技术去“生造”出一个架空的影像世界,表示“热爱技术,也害怕技术”的他,始终都在寻找一个现实中的锚点。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一方面,这个锚点来自于他上个世纪电影人的身份:当大约30年前CG技术空降电影领域之前,“电影摄影(Cinematography)”仍是他成长的起点,也是他所坚信和愿意延续的电影表达经验;他曾经谈到,在电影领域探索40年之久,如果不是因为此前基于真实场景的拍摄经验积累,也绝不会有现在对虚拟现实的把控。

另一方面,他愿意从生活经验中去为他的虚拟世界提炼说服力——百分之百的“想象力”电影在卡梅隆的眼中是不存在的,经验与实证主义(Empiricism)也许才是他心目中人类放飞想象力最适合的谦卑姿态。于是在《阿凡达2》中,我们将来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水世界”,这里有痴迷潜水的卡梅隆最希望呈现给世人的迷人海洋,也有纳美族人身上人性与神性的碰撞。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特别的,卡梅隆终于能在《泰坦尼克号》之后再度将神秘莫测的海洋搬上银幕;而这一次,大海更多地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和对自然的敬畏。“海洋是我潜意识的一部分,我关于海洋的梦境是复杂交织的。”卡梅隆希望将自己亲身潜入深海的经验,通过如临其境的影院体验传递给观众——很多人也许还会记得第一次随主人公的视角穿越潘多拉星球的丛林时,那些光怪陆离的、闪耀着无数荧光生物的梦幻景致;其时其境下感受到的心灵震撼,也许会在《阿凡达2》的海水中重现。

呼唤人类对环境的危机感从未离开过“阿凡达”系列的现实主题,在这样明确的动机之下,卡梅隆借一个虚拟的世界传递了对现实世界人类困境的关照,也将人们引向了对现实的反思。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02

一个创造前沿技术的传统手艺人

卡梅隆式的想象力世界是根植于现实的,这既体现于纳美人在行为举止、情感情绪上十分类似于地球人的设定,以及讨论地球环境问题的初衷;也全面体现于他所执拗坚持的导演与拍摄方式中。比如,电影诞生之初,演员的“肢体语言”对情节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依然在卡梅隆的电影中得到延续,哪怕“阿凡达”系列中甚至已很难见到演员的“真面目”。

“他很有耐心,从不赶时间。”参演《阿凡达2》新角色的几位青少年演员这样评价导演。卡梅隆在正式拍摄前带领主角们前往夏威夷的考艾岛(Kauai),为的是为演员们制造一种被他称为“感官记忆奥德赛(sense memory odyssey)”的表演工具:演员们在雨林中生活,通过山地徒步去感受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应当如何走路、如何攀爬,并学习潜水和水下呼吸方式;演员们需要记住当时身体的感受、鼻子嗅到的气味,再将这种记忆保留、并在摄影棚拍摄时重现。而卡梅隆也很享受与演员面对面沟通的过程,甚至当CG技术帮助去除环境的影响因素之后,这种对于演员表演的雕琢回归到了近乎于执导舞台表演的单纯。基于真人演员的真实表演,也为电影院里的观众们营造出一个迥异于现实、却有无比真实感的奇异星球。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影片多年来最令人称道的、也是2022年的观众们依然在期待的真实沉浸感,来自于卡梅隆从拍摄《终结者2》便开始的、执着于3D立体影像的表达的艺术目标,即让影院中的人们相信“你就在那里”。这个目标促使着卡梅隆不断去接近和创造、引领电影技术,也促使他创造出数字电影时代的“现实主义”拍摄方式——巧妙地利用摄影设备和拍摄方法,找到现实素材与虚拟世界的同频,实现现实在虚拟中的映射和还原,或者说是一种现实于虚拟中的“重生”。

比如卡梅隆和摄影师文斯·佩斯(Vince Pace)一同开发的“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融合摄影机系统(Fusion Camera System)”,能够通过两台摄影机共同实现拍摄3D立体影像(stereoscopic 3-D),像人的双眼一样构建出更具立体效果的生动影像。再如在《阿凡达》第一部中得到深度应用的“协同工作摄影机(Simulcam)技术”,帮助影片更准确及时地完成镜头叙事,也帮助卡梅隆完成了“所见即所得”的现场导演经验升级。所有这些里程碑式的革新,都彻底提升了影院观赏体验的标准,也深远影响了数字电影工业的技术高度。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若要去观察卡梅隆所热衷于研究、应用的这些技术的共通性,就不难发现:作为一个从胶片时代成长起来的电影人,卡梅隆始终相信真实感的营造必须是从摄影机实打实的一帧帧画面、从光的每一次运用而来;越是在技术进步的时代,他越是坚定于这种原则,他仍以一种传统电影摄影的方式在保持与镜头和影像的亲密感:将手持摄影机拍摄实景、真人动作捕捉收集而来的素材付诸于CG,后期时模拟和定义哪些是斯坦尼康镜头、哪些是轨道车推拉镜头或是直升机俯拍镜头。

卡梅隆曾称赞索尼VENICE全画幅摄影机为他的电影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动态范围、完美的色彩、水晶般清晰的影像”,但所有的前沿技术,都必须服务于他所执着的、电影艺术开始的现实原点。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03

一个流媒体时代“史诗”电影的探索者

包括《阿凡达·水之道》在内,“阿凡达”系列计划将有四部续集问世。卡梅隆并不排斥“阿凡达”可能走上的“IP化”趋势;但他也意识到,这样的系列化拍摄方式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当观众预先知道主人公将拥有“不死之身”、仍会出现在下一部系列电影中的时候,如何弥补单部作品中悲剧效果的丧失。

他乐观地认为拍摄续集让他拥有了“像一个小说家”那样去叙事的机会,悲剧和死亡话题仍然存在,只不过被拉伸到了一个更长的长度——带来挑战,也带来更多趣味性。他曾分享自己构建“阿凡达”系列的方式:在创作阶段,首先搭建出一个“元叙事(Meta Narrative)”的故事框架,然后再在那其中去创作多个作品的故事;在拍摄阶段开展多线程的工作,根据故事场景的需要,将第二、三部的拍摄工作进行了一些合并(目前第三部、第四部的部分拍摄工作其实已完成)。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卡梅隆曾表示:如果自己能伴随项目走完全程当然最理想,但当团队具备足够的主动性和能力去推进创作时,也并不一定需要自己亲自去执导续集;他希望留给投资方(迪斯尼)一个“开放式”的项目,即便是在自己精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证项目的完整度。如果“阿凡达”系列最终真的验证了这种“IP孵化”式的创作,那么这将又是一次电影商业上的成功实践。

但系列化了的“阿凡达”依然有和“超英”等系列电影的明显不同之处:卡梅隆坚持了创作理念的同一、回归尊重以导演为核心的“作者电影”创造流程,创作的源动力更多地来源于个人理想,“十年磨一剑”的创作周期也从未遵从一个标准好莱坞式流水线工程;可以说,《阿凡达》从好莱坞的这套成熟体系中,拣选性地利用了从技术支持到演员、发行渠道等它需要和想要的资源,但从未失去创作理念和方向的话语权。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卡梅隆希望在“阿凡达”系列中追求的,是他眼中真正的“史诗”电影:捕捉到人类行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而存在的普遍规律;具备跨文化的特质,能够在全球范围的观众群体中引起共鸣;宏大影像的创造,不止是为了带领人们去往一个未曾身临之境,而“必须是要传递一些意义的”;在戏剧冲突、正邪交战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将思想的缰绳鞭笞到“是什么”“为什么”的疆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善恶的评判标准,每个人都有理想中的潘多拉星球。

电影院的观影体验,在卡梅隆看来无疑是这个“史诗”标准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他认为如果只是在电脑上、电视机屏幕上看过《阿凡达》,那么其实就等于根本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电影为影院而生,所有对技术的追求都是为了适配影院观影,影片所有的立体效果、镜头细节、音响呈现,都是家庭影院所不可替代的。

这也是流媒体时代,《阿凡达》这样的电影所带来的最大意义——为人们保留走进电影院的巨大理由;利用电影技术的手段,提供给每位观众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阿凡达”,在电影中去经历一段足够“真实”的人生。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参考资料:
1)”Why James Cameron may not direct the final ‘Avatar’ movie” by ABC News (Australia)
2)”The CRAZY Camera James Cameron Built For AVATAR 2: The Way of Water” by Frame Voyager
3)”‘Avatar’ Revisited – Interview with James Cameron, Director/Writer/Producer” by Majorfilmevents
4)The Cast of ‘Avatar: The Way of Water’ On The Long Awaited Sequel | D23 2022 by Entertainment Weekly
5)James Cameron & Denis Villeneuve on ‘Avatar’, ‘Dune’, and Pioneering CGI | Directors on Directors by Variety
等了13+年的《阿凡达2》提醒了我们,我们有多爱看电影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设计癖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设计癖」,并给出设计癖原文链接,侵权必究。

你此刻的心情

  • 21

  • 0

  • 0

  • 0

  • 0

    全部评论(0)

相关文章推荐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