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张照片,记下不敢忘的这三年
春天要到来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条
ID:yitiaotv
作者:一条
编辑:卝生
2023年除夕迫近,
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正在到来,
一条面向全社会,征集了100张图,
回顾大疫3年,我们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
2023年1月13日6点50分,上海虹桥火车站人头攒动,春运开始了。(摄影:派森)
2020-2023年,
从常态化核酸,被“绿码”加持的生活,
到边境关闭、兴建方舱、接连封锁的城市……
全面放开后,第一轮感染潮也近尾声了。
这1000多个日夜,我们不敢忘。
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坚持,在承受,
在苦中作乐,在振臂一呼。
这是一个小小的时代存证,
我们期盼光明的未来,也不遗忘过去。
编辑:陈沁、洪冰蟾
责编:陈子文
01
武汉武汉
2020年1月23日10点,除夕前一天,
武汉宣布封城,以遏制新冠病毒的扩散。
这是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有近千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
进行如此大规模和严格的封控措施。
76 个日夜后,武汉人民走出家门,
去找春天,去跳东湖,去过早。


2020年1月24日,火神山医院施工开始。(来源:人民日报)
第一批到达黄冈的株洲市援鄂医疗队,对当地医院重新规划,区分污染区和清洁区,为防止院感,医护用手机和写字交流。(来源:网络)
2020年,武汉封城的两天前,华南海鲜市场附近的居民的检验报告单,确诊新冠。(来源:素素)
武汉封城的第二天,没有交通工具,我只能走路到附近的天桥上,看到白沙洲大桥驶过一辆辆救护车。(摄影:卢小沫)
武汉封城第八天,超市刚开门。(摄影:熊琪明)
2020年2月,武汉超市采购的阿姨,在塑料袋上挖了两个洞,自制防护设备,她已经满头大汗了。(摄影:林晨)

2020年2月,90后视频博主林晨,在往日人来人往的商业步行街楚河汉街,他在风暴中心,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引起全网巨大反响。(摄影:林晨)
2020年2月,甘肃妇幼保健院 15 名护理人员驰援湖北,集体出征仪式上剪头发。(来源:贵州晨报)
2020年4月,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清仓一个多月来的第 N 次消杀,今日也是雷神山医院关门的日子,希望它关门大吉,永不营业。(摄影:江帆)
02
疫情来了
对传染病的恐慌和焦虑,弥漫了整个国家。
2020初的春节,多数人待在家中度过,
开始学习这是一个什么病毒,
一夜之间,口罩变得奇货可居。
当时我们不曾预料到,
这样的生活竟会持续整整3年。
2020年1月,北京故宫紧急通知闭馆。(摄影:于立松)
2020年疫情刚开始,大家出行都戴上了口罩,每家每天就一人出门采购生活必需品,路过某建筑门口,看到这张海报文字内容。3年过去,期待接下来是真的“别来无恙”。(摄影师:钱金焕)
2020年2月,豪华游轮“钻石公主号”上爆发疫情,3711名游客在这座海上孤岛上隔离,超过 200人确诊。(来源:网络)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北京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向疫情中逝去的同胞们致哀。(摄影:于立松)
2020年的北京鼓楼,一对年轻的夫妇双眼凝视对方,满含爱意,在疫情席卷的第一年,他们决定结婚。(摄影:于立松)
2020年7月上海某电影院,隔列就坐,上座率不得超过50%。电影业奄奄一息。(摄影:Luke)
2020年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 2016 级的学生们,在一场“云上毕业典礼”中,和大学时光道别。(来源:DD)
03
严防死守下的平静生活
精准防控下的 2021 年,
边境小城承担着巨大的防疫压力,
那时候还没有全民核酸,
做一次核酸要花30块钱,
无法出境旅游,人们就跑到郊野放松,
如今回看,像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
2021年春运,虽然提倡“就地过年”,但流动仍较为安全。在广州火车站,看着归家的人们,想家了。( 摄影:吕大壮)
2021年,广西边境城市东兴口岸,沿海高速路口,深夜里值班的防疫人员,有些疲惫了。(摄影:斌先生)
2021年夏天,西南小镇疫苗集体接种。(摄影:陈孤山)
2021年夏天,西南边远小镇的赶集日,大家自觉戴起口罩,乘公交车返回乡下。(摄影:陈孤山)
2021年,露营成为流行的生活方式,无法环球旅行的人们,选择在城市郊外放松心情。
2021年,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开放水域上玩水上运动。草长莺飞的时节,在苏州斜塘老街的河道里划桨板,穿过一个个桥洞,两岸是斜阳金柳。
2021年8月,在西宁 FIRST 电影节看露天放映,疫情爆发后第一次和那么多人一起盯着大银幕。(来源:网络)
每个月风雨无阻地去迪士尼,最大的区别是,以前可以不戴口罩和人偶近距离互动,现在只能远远地合影了。世事无常,希望乐园永远在。(摄影:蒙蒙)
04
活着
在无言的城市、踌躇的移动里,
竭尽全力去获得粮食,保持情绪。
小葱一茬茬长大,樱花盛开又凋谢,
等到走出家门的时候,
我们要宣称,
关于活着的一切,都很有必要。
2022年初,沈阳疫情,居民不允许下楼,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志愿者们运送物资上门,一趟运送近2小时,上下7楼,面罩上浮起水汽,他们前进的脚步更加艰难。(摄影师:Paul 鹏)
2022年3月,凌晨时分,广东小城韶关在全员核酸。(摄影:曹陈康)
上海封城期间,阳光正好,打开窗户看到社区志愿者正在楼下发菜,又有了一个出门的理由。(摄影:anita)
2022年4月17日,是原定婚礼的日子,因为疫情被迫推迟。上午依旧去做了志愿者,下午想了想,拾掇了一下,傍晚我们在天台结婚了。(来源:米周 Tutti)
2022年4月,艺术家孙逊来上海办展,被困酒店。在隔离酒店把马桶、床单、拖鞋都画了一遍。(来源:孙逊)
2022年春天,可爱的柯基跟主人一起下楼做核酸。(摄影:Anna Tsai)
2022年4月7日,一名女士疑似在路边电话亭里睡了好几日,楼上的居民和经过的“大白”热心给她投递食物和口罩。(来源:网络)
上海封城期间,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央长出野猫。(来源:网络)
2022年初在上海封了三个月,羡慕猫猫,拥有春天。(摄影:秋风)
上海封城期间,空荡荡的路上,一位正在送货的女外卖员。(摄影:徐翔)
2022年4月,浦东新区上海绿城。深夜,樱花开了,停下来一会会。 (来源:小区居民)
上海封城3个月来,每天都要早起排队做核酸的宝贝。(摄影:阿拉灯灯)
2022年封城时囤的土豆,竟然开出了一朵这么美的花。(来源:网络)
封在家里的时候,水培葱,几天后长出新的一茬,做了一小碗葱油。(摄影:黛玉)
上海封城期间,公司发了爱心菜盒,把它们洗干净,摆一摆,拍照留念。(摄影:朱梓豪)
2022年春天,衡阳的菜市场外面,菜农爷爷挑着扁担。这一年多地封控,物流不畅,许多菜农都遭到了重创。(摄影:希穆)
2022年4月3日,猫咪郑钱钱被主人接出“宠物方舱”,准备回家,它的猫包上还写着编号 139。(摄影:郑楠迪)
2022年4月,深圳疫情爆发,90 后女孩 echo 和丈夫得知封控的消息,赶紧跑到楼底下的菜市场,才发现都被抢空了。转念一想,阳台 5.9m²的花果园,有那么多吃的,很安逸地回家。(来源:echo)
2022年4月17日,静态管理中的西宁,带着宝贝去做核酸,孩子已经习惯于每天做核酸,小小的她,很配合地踮起脚尖拿下口罩张开嘴巴。期待疫情过后,小朋友们可以露出灿烂的笑容。(摄影:小珂)
2022年暑假,海南当时实行街道制核酸,妈妈抱着宝贝,爸爸在旁边辅助,遇到宝宝,大白也变得格外温柔细心。(摄影:吴云丹)
2022年5月,长春方舱,防疫人员在光下独舞,被我捕捉下来了。(摄影:小顾噜咕噜)
2022年上海封城,正在家里为买菜发愁,看到楼顶上,闲庭信步遛狗的邻居,短暂地治愈了一下。(图源:网络)
2022年3月15日,重庆交通大学操场上,深夜12点依然在排队全员核酸,大家时而闲谈,时而沉默,回忆三年前那个没有疫情的校园。(摄影:PPPPPPYYYM)
2022年6月,青岛大学体育馆在进行全员核酸。(摄影:WM魏)
2022年6月,辅导员收了每个人的证件照,学校给大家统一制作了这张赛博毕业照,很可爱,也很无奈。今年的毕业季注定有很多遗憾。但和大家一起的四年,是很好的四年。(来源:马雪迎)

2022年7月,上海市威海路路口核酸厅,做核酸的小哥累了。(摄影:Luke)
2022年8月13日,被下派到新疆伊宁市达达图木村采核酸,36 度的高温,在绿荫下得到片刻的舒缓。(摄影:啦啦)
2022年的乌鲁木齐,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度过夏、秋、冬。(摄影:先拍为敬)
2022年9月25日,在新疆阿勒泰,拍完这张照片一个星期后,又开始全面封城。院子里没了小孩们暖洋洋的笑声。(摄影:Estay)
2022年,成都首次大规模封城,期间遇上 6 点多级的地震。匆忙跑下楼的时候带上了两只猫。越来越多的居家日子里,宠物的陪伴感,也越来越无可取代。(摄影:核桃堰德善)
封控时期,很多人成了“刘耕宏女孩男孩”,从自律中寻获自由。(来源:刘畊宏直播间)
阿单是支援方舱的护士。“我也很累啊,脱下防护服,我也是普通人,可是他们叫我大白啊。”(来源:阿单)
2019级的长沙大学生姗姗,已经记不清上过多少次网课。疫情 3 年来,她只体验过一个学期的“正常大学校园生活”。(摄影:就是姗姗 o)
因为疫情我们变成了“云家庭”, 20个月大的女儿,在机场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外婆,害羞又紧张,不敢给她抱,我妈妈在边上抹眼泪。(摄影:Karen张)
盛夏时节,我拿着胶片机在武大凌波门闲逛,武汉人民正排队跳东湖。喜欢这座城,它永远生机勃勃。(摄影:小张)
2022年10月,广州最美核酸点,一名正在核酸的“小白”看到我在拍她,突然给我比了个心,十分有爱和温暖。(摄影师:张智峰)
2022年12月24日,成都春熙路,贩卖“蛙仔”的网红青蛙人,在疫情下努力工作。(摄影:郝文辉)
05
一个时代落幕
核酸亭,下班了,
行程卡,再见了,
所有人,辛苦了。
灯火通明的方舱,望不再有。
在抗原上,画下晴雨、可爱动物。
拾掇过去岁月的凭证,
我们礼貌地道别,前往下一个时代。
由写字楼改建的方舱,灯火通明,有网友形容“就像储存在数据盘里的方舱人生”。(来源:网络)

2022年4月27日,杭州,把核酸凭证裱起来作为纪念。(摄影:朱晓丹)
2022年6月1日,上海解封,在抗原上画画纪念这一段岁月。(摄影:花与画)
2022年11月,虹桥机场到达层,所有人环绕向前测核酸,漫无尽头,人流如织 。(摄影:马文)

2022年11月,广州海珠区突然疫情爆发,进入临时封控状态,红色围挡封住了上桥路口。(摄影:张智峰)

2022年12月2日,北京,核酸亭下班。(来源:网络)
2022年12月10日,下班收到支援任务结束,想着赶紧拍一组照片纪念最难熬的时刻,疫情三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而这一代的长征一走就是三年。(摄影:玉米)
跟随14亿中国人3年的健康码,绿码、黄码、红码,如今都已失效了。(来源:鹤夫)

2022年12月13日,行程码正式下线。旅行家海老鼠记录下无法出国的内循环三年,他途径的部分地点。(来源:seamouse)
常态化核酸取消后,地铁站内,保洁员正在撕去墙上的场所码。(来源:网络)
06
你阳了吗?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颁布。
2023年1月8日,明确对新冠疫情实施“乙类乙管”。
我们惴惴不安地撞向风暴。
急症室里,老人正在度过漫长的冬天,
学校里,考研人硬着头皮带病上场,
药店里,布洛芬货架空空如也。
2022年12月,河北,把家里多的布洛芬贴在门上,有人只抠走了一粒 (摄影:灿烂的杨星星)
在长沙的Ric记录下历时9天的阳转阴过程。(来源:建筑师Ric)
2022年底,在深圳,豆豆晚上突然烧到39.1度,第二天烧到40度,小脸红扑扑的,眼神迷迷糊的。她阳的那7天,我每天过得提心吊胆。(摄影:可爱可爱豆)
07
感染潮下的新年
第一波感染潮已近尾声,
从3年前的春节拉起的夜幕,
眼看着天快要亮起来了。
亲爱的人们,猫猫狗狗,小花小草,
健康平安,新年快乐。

2023年1月,安徽省泗州县,小朋友们在老巷子里放烟花。他们中的一些出生在疫情时代,但愿未来的日子,一直有这样的笑声和光。 (摄影:喜伟)
你此刻的心情
-
36
-
0
-
2
-
1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