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Designer 2018 毕业设计大型专题报道,将有来自清华美院、同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毕业生参与其中。今年,Young Designer 2018 继续设立「NEXT 设计奖」,由来自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品牌的 CEO 或设计总监参与评选工作,获奖者不仅能获得专业的点评和悉心的指导,更有进入各大公司实习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期待年轻设计师们的绝佳创意。
YD2017在去年7月完美收官,并收到良好效果。YD2018毕业设计专题报道项目将于5月15日正式开始,今年将选取十所国内工业设计类顶尖院校的优秀毕业设计参与报道,形式包括图文、采访。此外,今年的YD项目将设立设计癖 YD2018 “NEXT 设计奖”,由来自国内外十大知名设计服务公司的 CEO 或设计总监担任评委。
Young Designer 2018 大型毕业设计报道暨第二届「NEXT 设计奖」正式启动啦!
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
国美工业设计系隶属设计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该学院历史可追溯至国立艺术院的图案系,上世纪 50 年代全国系科调整时,迁系至北京组建中央工艺美院;1958 年重新建立工艺美术系。所涵盖的设计艺术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和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60所最佳设计院系之一
清美工业设计系建立于 1984 年。初创时设工业设计专业,后形成设有四年制本科学位课程、两年到三年制普通硕士学位课程、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学位课程和艺术设计学下的工业设计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课程的多层次的工业设计教学建制。工业设计学科为教育部重点学科。
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下设七个专业:视觉传达、数码媒体、摄影、首饰设计、时装设计、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设计学院在校学生 800 余人,其中 15% 为留学生。在校学生包括攻读博士、硕士、学士的学生,以及来自其他院校的访问进修学者。
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
广美工业设计学院成立于 2010 年 9 月,目前涵盖了工业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 6 个本科专业方向。学院以专业结构调整与新专业建设为动力,在准确定位专业研究与发展潜能基础上,创建了 12 个融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工作室。
指南创新创始人
《第一财经周刊》中国商业创新 50 人、2018 iF 奖评委、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执行总裁、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英国知名设计师
创立了 Michael Young 工作室,是对「中国设计」最有发言权的欧洲设计师。
查看详情<<
著名美籍华人产品设计师
2014中华文化人物。北京清庭设计中心创办人暨创意总监。
YANG DESIGN 策略总监&合伙人
在产品策略、用户研究、服务设计、品牌 DNA 及趋势分析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曾获德国红点设计奖、美国 IDEA 奖、亚洲最具影响力银奖等奖项。
吴桐│广州美术学院
这是一辆面向未来都市人群设计的大型共享车。概念特色是多样化的乘坐空间,乘客可自由改变座椅布局,于开放与私密空间任意切换,类似建筑空间内自由舒适的体验。
叶馥士│广州美术学院
以内饰设计为开端引导出外造型是该设计的亮点,结合当下流行的「情感化」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对品牌忠诚度。
黄家冠│广州美术学院
这个概念是未来内饰空间体验。内饰布局被设计成一个独立的驾驶舱和一个开放式的乘客客舱,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乘客更好的面对面交流。
成立荣│广州美术学院
本项目试图利用时装设计的手法进行汽车的造型设计,目标人群是时尚界工作的充满野心的成熟女性,该设计是她们出席高端社交活动的座驾。
张海媚│广州美术学院
该设计使的内饰可以按照环形排布,希望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自然的体验,与友人达到家庭般的轻松交流,为用户提供舒适愉快的驾驶体验。
丘慧聪│广州美术学院
为自由职业者设计一款车将具备一定的探索价值。在车的后部提出一个「自由空间」的概念,在这个空间里面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或者是休息,定制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曾逸敏│广州美术学院
此项目专门针对在未来城市社区多城联动、一体化经济圈(例深莞惠)发展形势下,22—35 岁年轻家庭的智能出行交通工具设计。
陆建邦│广州美术学院
设计重点探讨的内容是如何在用户需要的个性化和共享模式下汽车应有的特征中找到平衡。
梁佳欣│广州美术学院
这是一款关注中国城市空巢老人的交通设计,旨在让他们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旅行。通过一个有机和灵活的内饰设计,创造舒适的室内空间。
李沅姗│广州美术学院
智能社交共享车将成为人们进行现实社交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避免初次见面眼神接触的尴尬,前排座椅采用头部环绕包裹的设计,并能进行旋转。
翁廷信│广州美术学院
本车的造型设计以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为灵感来源,意在为孩子们的出行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出行工具,并在车内扩宽空间,方便家庭成员在车内交流互动。
吴颖│广州美术学院
该设计是一个移动无人火锅店电动概念车,为了使顾客能拥有更好的火锅外卖体验以及更加多样的火锅就餐环境。
张作葵│广州美术学院
小型公交以体量小、高窄的设计适应于城中村狭窄的道路。
张浩泽│广州美术学院
该设计是可供长途自驾旅行的概念车,结合了现有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与实用性。
彭威豪│广州美术学院
该设计师无人驾驶的家庭户外休闲车,开放式与封闭式的结合予家庭户外活动带来一种全新体验。
陈泳存│广州美术学院
本设计以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为灵感来源,取春季物候变化的意象为设计元素,借助照明产品的造型与特殊光效,呈现积雪消融、万物初始、雷鸣虫动、含苞待放、借柳咏春、百花齐放等景象。
黄家盈│广州美术学院
以“京剧脸谱”与“生肖”为设计元素进行文创照明产品设计,以年轻人的视角去传承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京剧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目前,将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照明体验带给观众。
黄紫晴│广州美术学院
灯未启,灯罩纯白空无一物;灯点亮,山水影现。
郑明亮│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灵感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霞光,用人造光色来模拟日落或日出时天空的颜色。
黄敬峰│广州美术学院
Life Vase是家用应急台灯。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在突发停电的情况下,这款台灯有可取出的便携式应急照明模块,为人们在缺电环境中提供应急照明。
李增炜│广州美术学院
作者希望通过一个具有补光、应急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外接设备来辅助人们的分享行为,从而带给用户更多的积极情感与有趣体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戴伟雅│广州美术学院
印有传统纹样的块面在光的映照下,宛如浮现在远山静影中,希望能给人带来内心片刻的宁静。
米荣│广州美术学院
以高山流水的中国意象为设计灵感来源,以禅意美学为设计基础,水依附于山,水形既山形,将山的错落与水的流势转化成线条来塑造产品的外型。
李佳明│广州美术学院
小学是人生中智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适时适当的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个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翁枫琼│广州美术学院
产品根据看不清的低视力人群需求特点,为他们的家居环境设计一款健康照明灯具。
龙雨田│广州美术学院
这是一款以分享为设计理念的灯具。通过灯具中间的小光源来实现光的分享,不仅可以照亮灯具的背后空间,也可以照亮上方和下方的空间。
邝蕙│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以宗教建筑和仪式为设计元素,提醒人们让每一天都成为特别的一天。
吴桐│广州美术学院
运用水敏涂料使桌面沾上水的时候显示不一样的颜色,让使用者可以在桌面作短暂涂画,使沾水作为人与茶桌新的互动方式。
蒋正│广州美术学院
简单的集合构成并能组合延长,在设计过程中反复推敲结构,不让连接点暴露,使得产品干净一体。
蓝文华│广州美术学院
精心设计的板材结构使得作品通过板材之间的简单的插接和组装,无需螺丝,无需胶水就能完成组装使用。
林玥│广州美术学院
利用水泥的材质特性制造出其独有的纹理,体验不一样的质感和使用方式。
刘凌均│广州美术学院
利用弹力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时,弹力绳能恢复原来状态原理,用户旋转坐面时,弹力绳拉伸变形,这时用户双脚离地,形成回弹旋转状态。
谭兆雯│广州美术学院
「纠」取纠缠、缠绕的意思,也代表一股缠绕而成绳索。椅子整体框架造型单纯由此结构支撑而成,无焊点与连接件。
王泽康│广州美术学院
在极简的外表下,运用「夹」这一元素把结构变得单纯、简单,没有多余繁琐的零件。
王增阳│广州美术学院
以胶囊得形式呈现,无线感应技术融入新奇又好玩,柔和得灯光如繁星般散开,自由的组合,自由的灯光。
吴梓淳│广州美术学院
透过双手去感受物件与人的契合,排除芜杂装饰,创造出最具使用之美的质朴器物。
熊儒珺│广州美术学院
将黑白水泥混合,搅拌形成随机纹理,带来 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水泥在人们心中的‘灰色形象’。至此,水泥不再是普通的水泥。
熊儒珺│广州美术学院
清与混、透与浊。 看似相互对立,却又相辅相成。也许这才是不同材料结合的真正意义。
张诗琪│广州美术学院
「扭扭椅」具有多种使用方式,使用者可以自由发挥。
钟朝泽│广州美术学院
用具有雕塑形态的造型设计传达对城市的思考,寻找形式感与实用性之间的平衡。
钟朝泽、王泽康│广州美术学院
只需两步就可以轻松完成组装,三根圆木棒相互支撑,用一个硅胶配件加固无需螺纹也能很牢固。
周颖贤│广州美术学院
最终选择了宣纸与树脂在不同状态所碰撞出不一样的质感和层次感,将材料进行应用设计,探讨材料与光间不同的呈现方式,并尝试将意境美通过材料的融合表现出来。
朱小蝶│广州美术学院
增强儿童与家具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亲切感,能在收纳的过程中不致于枯燥无味,能体验到收纳的乐趣从而养成收纳的好习惯,潜意识里可以锻炼儿童的思维、想象以及动手能力。
张诗琪│广州美术学院
「扭扭椅」具有多种使用方式,使用者可以自由发挥,使用者可以坐在上面扭动,再扭动与保持平衡间获得乐趣,底座既可以储物,也可以当作小桌子。
曾粤婷│广州美术学院
“叠棋”通过加入磁吸的元素并改变象棋的结构,使得下棋时,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吃棋子”的乐趣。
贺莉│广州美术学院
灯在未开启的时候是一个柱形的状态,按压后开灯,灯因皮的韧性,造型变成了传统照明的灯笼形态。再次按压后灯关闭,灯弹回柱形的状态。
贾凯惀│广州美术学院
设计的这款除湿盒是根据家居环境中主要需要除湿的场景,例如,衣柜,浴室镜柜,橱柜,书柜,展示柜等场景,提炼出的除湿盒的形态与场景更加匹配,更与家居环境融合。
贾凯惀│广州美术学院
设计的这款除湿盒是根据家居环境中主要需要除湿的场景,例如,衣柜,浴室镜柜,橱柜,书柜,展示柜等场景,提炼出的除湿盒的形态与场景更加匹配,更与家居环境融合。
黎灿杰│广州美术学院
从几何形体交织在一起的正负形关系中出发,进而寻找一种有趣的产品结构形式, 对枯燥的事物进行转变,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
李浩炎│广州美术学院
桌面就像是我们的第二个地面,第二个空间,你可以自由堆砌,在桌面上打造你的第二空间。
林志豪│广州美术学院
低语系列是针对台面收纳的设计,这一系列朴素的作品,其几何造型简约时尚,极具现代感,用贴近生活的材料和独特的设计思想相融合,传递着最纯真的信息。
严格格│广州美术学院
吕嘉纯│广州美术学院
我将削笔刀装笔屑的部分做成碗的造型,去强化使用削笔刀时笔屑集中的状态。在削铅笔时,笔屑自然美丽的状态会集中在碗型削笔刀中呈现出来。
吕嘉纯│广州美术学院
我将杯蜡的烛台以勺子的造型呈现,当蜡烛燃烧时,蜡会因为温度升高变成液体的状态,手持勺子烛台,犹如舀了一勺烛光。
黄凯琪│广州美术学院
应用程序存在在一个个记忆板块中,只有在应用程序板块与手机接通后,该应用程序才能在手机上使用,人们可以通过不断添加板块以使用更多的应用程序。
黄河瑶│广州美术学院
该设计给实验容器赋予这种生命形态,对器皿进行特征放大、变形与融合,打破人们对实验器皿的刻板印象,强化人们对的感性认知,设计出香薰、花器和烛台系列产品。
严建文│广州美术学院
人停留观看时,通过感应装置关闭隐藏在建筑中的小风扇,让烟雾能够稳定持续积聚,并每隔一分钟吹动五秒,丰富景观的变化状态。
陈子良│广州美术学院
花瓣掉落在桌面上是件麻烦事,我用几何形和小盘构成了花器的形态,并把小盘设置在更接近花的位置上,当花瓣掉落在瓶口的小盘上,这件麻烦事反而会变作一个美的小场景。
喻沐天、张剑、冯哲、欧阳霖、吴伟力、陈楚涛│广州美术学院
拼图饼干提供了一种新颖的零食搭配方式,将不同种类的零食组合在一起可以在吃的时候带来不同以往的味觉体验。试想一下软糖和饼干在一起吃是什么口感?
喻沐天│广州美术学院
囍是寓意颇多的中国字,由两个喜字组成,运用这一特点,完成了一套具有中国传统婚庆寓意的首饰设计,包括了手镯及戒指,并拥有三种材质。
喻沐天│广州美术学院
符号化的钻石是一个对称的图形,运用了这一特点,通过对于一半钻石造型的旋转,完成了一个具有现代爱情意义的戒指设计,使用者俯视时会看到一个完整的钻石造型。
喻沐天│广州美术学院
煤气灶隔热垫将一种与锅底相契合的造型还原在了隔热垫上,完成了煤气灶隔热垫的设计。
陈家悦,许利五│北京服装学院
Motionpedia 是一个旨在召集大家创作一本动态图行动画百科全书,希望创作的动态图形用于我们的生活。
陈慧昕│广州美术学院
不仅仅是单纯的图片展示,通过光影的形象加强人物和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可以使家长和孩子可以互动,用手中的光影玩具结合现有的故事场景去吸引孩子对传统故事的兴趣。
胡一哲、廖少堂│北京服装学院
小膳茶是一个良心实在的青年养生创业品牌,首款产品叫《养生棒棒茶》,由北京服装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团队共同研制,用来献给广大青年女性用户,解决她们的生理调养问题。
阮莹│广州美术学院
通过将声音的波动视觉化, 以更直观的方式让人们看到因自己声音产生斑斓的光影,从而鼓励人们大声说话。
张邵竣│广州美术学院
使用者可依据不同的花来拼出适合的花器,以此来更好的展示花朵,同时赋予花瓶多元化的装饰感与趣味性。
林城至│广州美术学院
各种不同造型的单体建筑物能够形成一种具有城市风格与特色的“城市天际线”。
王仕城│广州美术学院
一款不倒翁衣帽架 ,给人一种欢快生动童真的感觉,打破衣帽架给人固化的印象,在人使用衣帽架时能收到更多反馈,使人与衣帽架的互动能更有趣。
杨诗堃│广州美术学院
喵星来客是一款喵星飞碟造型的情景台灯,拨动飞碟顶部的猫耳,底下的“光柱”便会亮起。
李歌│北京科技大学
I.F.交互未来是基于车联网技术的对于未来汽车交互的设计,旨在解决人们在车辆这一有限空间中实现功能需求的提高和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
崔滢│北京科技大学
这套外卖服务系统,创建了可重复使用的外卖包装来缓解塑料垃圾这一现状。包装采用聚酯纤维加棉麻的材质,是塑料垃圾有了新用处。
王京京│北京科技大学
茶箱在收纳茶具的同时携带有智能交互系统,不仅能指导人们如何选茶、泡茶,还能在喝茶时提供说书、书画欣赏、音乐、戏剧等文化体验。还能在线上和朋友一同饮茶。
卢星晖│北京科技大学
针对现代社会亚健康问题,以AR眼镜为设计平台,将根据人体运动动作设计好的虚拟物体叠加到现实世界中,诱导玩家做出相应动作进行运动。
蓝小青│北京科技大学
对有慢病防控困扰的用户提供系统化健康服务,健康屋作为了解健康服务的入口,提供流动健康屋体验空间,模拟家庭检测环境,同时配有医疗区使用户与医生完成沟通,传达自由无扰、动态管理、医学指导的健康监测模式。
王原│北京科技大学
苏春朵│北京科技大学
本作品用简洁统一的语言对其进行视觉化设计,对针灸知识的传播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吸引青年群体的注意,向他们传播中医针灸知识。
李佶阳│北京科技大学
在折叠自行车发展的100多年里,“良好的骑行体验”与“折叠尺寸”一直是对立面的存在,这次我的课题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尹润恬│北京科技大学
古北水镇导视系统设计便是以“水”为主题,依据汤河在四季的变化。
田曼 │北京科技大学
是一款以虚拟文化旅游为概念的游戏设计,将游览行为与媒体相结合,以成都的旅游文化、生活方式等信息为背景与设计元素,结合流行的交互手段进行设计。
林梦婷 │北京科技大学
柔性外骨骼能够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超越自身能力的动作,助力他们。没有人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只有热爱生命,不论多少岁都能做自己的英雄。
林梦婷 │北京科技大学
柔性外骨骼能够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超越自身能力的动作,助力他们。没有人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只有热爱生命,不论多少岁都能做自己的英雄。
范思远 │北京科技大学
采用镜像,让数字化的人类与自然人类产生关照,通过 TUI 实体交互界面,用肢体动作与眼动数据进行交互,思考 Life3.0 生命3.0 的未来形态。
张静│北京科技大学
设计中巧妙采用“苹安是福”、“金屋藏椒”、“千椒百媚”、“天之椒子”、“桃你欢心”,结合秦安特殊地域文化,命名具有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品牌名称,并进行系列礼品品牌设计。
佟天泽│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概念是人工智能生成沙发,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设计师负责从 0 到 1 的创造,计算机则负责从 1 到 10000000 的无穷衍生。
贵纯│中央美术学院
本作品将就地取材,利用(四川)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做结构材料为设计方向,构建出了让受灾群众也能简单快捷搭建起来的临时避难所。
兰星珲│中央美术学院
这是一种「物理–虚拟–物理」的研究,也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思维,我称之为「3D 滤镜」,其运作方式类似于平面滤镜软件,但又有其维度的不同。
王欣│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于圆竹材料的研究,在经过对整个竹产业的实地调研和分析之后,最后的关注点锁定在了利用率很低的圆竹尾料。
王辰宇│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选择用长椅作为载体,长椅上有两个可以左右滑动的坐面,坐面可以旋转到任意朝向,当两个人坐在上面的时候,可以通过滑动和旋转来调整自己的坐姿。
蔡明铭│中央美术学院
「道具」第一满足的是情感需求,即缓和情绪,转化情绪,改变情绪的走向,“道具”会针对具体的情境来解决情绪问题,成为人情绪的保护伞、情绪释放的窗口。
黄珊│中央美术学院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去调整模块。门板上的镂空与侧板上的光斑相互呼应,给予使用者轻盈自然的化妆氛围。
郭一帆│中央美术学院
闲置的旅行箱因体积较大没有相对合适的安身之所,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师设定了此次设计的目的——减少旅行箱闲置时占用的空间。
杨淳驭│中央美术学院
迷宫样的漏水器,是逝者生平图形化的缩影,象征生命和绵绵思念的水流从中央流出,在这里建立消解与存在的关系,寻找生命物化后的意义……
李子瑜│深大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计以不同垃圾对应不同回收时间段为切入点,设计出一套一周七天回收不同种类的可回收垃圾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李佳璇│深大艺术与设计学院
从呼吸到省力脚蹼,再到全方位自救装置,让你分分钟成为大海里自由自在的美人鱼。
陈彦宇│深大艺术与设计学院
围绕汽车“轻量化,低能耗,可持续”三大未来发展趋势,利用“中国竹子”打造竹制无人驾驶伸缩巴士—无人驾驶「竹」步同行 。
裴孟宇│深大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尚明│深大艺术与设计学院
本设计主要解决打稻机的移动问题。这台打稻机移动的工作原理与风筝轮的工作原理一样,中间保持不动,利用外轮转动达到移动的功能。
林伟江│深大艺术与设计学院
流线式的设计,夹带明式优雅和现代的简约,营造出一种平静的品茶氛围。
彭淑慧│深大艺术与设计学院
一体化的设计帮助三高人群更方便的检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大触摸屏方便中老年人操作和查询自己的检测记录,语音播报、网络信息传输等,不断增加家人们的联系与互动。
曹聿冰│中央美术学院
在高楼林立中, 在灰色混凝土建筑涂料中,犹如一朵奇葩,暖暖的色彩搭 配让设计更富有魅力。
陈尹轩│中央美术学院
《二分二至》希望通过人与产品产生行为的过程,让人 们能在日常中对于二十四节气所阐述的时令,物候,气候有个初步的认识。
丁佳宁│中央美术学院
在互动的过程中,使用者 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如果有所改变,也可以重新布置。作者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人与产品可以拥有专属的「回 忆」并维持相对持久的联系。
李默森│中央美术学院
秆这一材料是因为其背后联结着与农业有关的大量中国 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以及大量的传统工艺。
林友文│中央美术学院
P³ 探索的是人的数量与产品的关系,人的多少定义了产品的形态。桌子由相同的平板单元构成,通过折叠可组合成立体的桌子。
刘楹正│中央美术学院
潘淳│中央美术学院
使用者入座后椅背受重力影响向中心靠拢与身体产生接触 从而对久坐者进行提醒,即为「接触式提醒」,使其能够 主观意识到不良的坐姿,调整、回归、保持端坐的状态, 在坐立过程中保持着脊椎生理弯曲正常、盆骨平衡的健康 坐姿。
宋炳男│中央美术学院
这组作品以树的形态代表自然,以数字化像素格代表工业 进程,描述一种自然环境正被工业化侵蚀的状态。
苏海涛│中央美术学院
系列中椅子与凳子的腿部都是以四片一样的组件胶合连接 而成,而桌子则是以四片两种组件构成,实现以模块化完 成产品的组装,减少工序。